中秋国庆长假期间,记者在“网红城市”重庆跟访多名游客,随他们探寻新玩法,体验新事物。8天的跟访结果表明,游客的文化需求正在变得多样化。只有不断适应需求给游客提供新选择,打卡的热闹才能变成文化的繁荣,一时的“网红”才能走向以内涵取胜的“长红”。
从网红打卡到深度“文化体验游”
奔赴这趟期待已久的重庆之旅前,来自北京的赵女士早早做好了攻略。不同以往,这一次她避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红”旅游推荐,转而在社交平台评论区咨询“老重庆人”,将一个个小众打卡点、居民楼下的宝藏餐馆“收入囊中”。她告诉记者:“这次旅游最重要的就是体验本地人的生活!”
记者发现,和赵女士一样,假期中越来越多游客从过去的“打卡过路游”转向“深度体验游”,挖掘当地生活方式和玩法,真正融入旅行目的地。
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杜易航在旅途第一站来到重庆白象居。“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复杂又精巧的建筑,以为自己身在一楼,往下看却还很高。”杜易航说,在这里不仅能感受重庆“魔幻”地形,远眺重庆的山、水、城、桥,还能看到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景,自己仿佛也融入了这里,感受慢节奏的生活。
上海游客李静来到重庆后一头扎进七弯八拐的深巷,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来到一栋居民楼下生意火爆的火锅店,点上毛肚、鸭肠、嫩牛肉等必点菜,再来一碗冰汤圆解辣,“吃完这顿,旅途才算圆满”。
记者发现,今年的“双节”假期中,人山人海的热门景点不再是旅游的“唯一解”。无论是在山城巷“坝坝茶馆”中静享一份闲情,还是在戴家巷崖壁步道上爬坡上坎、遥望城市夜景,类似的“体验游”都能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脉络,感受触手可及的烟火气和城市温度。
随着“文化游”市场不断升温,山城正不断挖掘自身历史文化,集聚优质资源,一批具有文化底蕴的沉浸式旅游产品脱颖而出,给予游客更丰富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在重庆市渝中区一栋民国建筑中,随着橘黄色光束缓缓打亮,演员戴上礼帽,站在门框前向远处眺望,留下余韵悠长的剪影,沉浸式话剧《雾起江州》随之落下帷幕。广东游客沈心怡在话剧落幕后仍久久驻足,直言“意犹未尽,跟随角色进入故事,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近年来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更想慢下来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雾起江州》导演孙澜飞介绍,这部话剧打破传统叙事方式,将舞台融入这栋民国建筑的9个房间中,观众跟随特定角色挪移、参与剧情推进,感受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孙澜飞说,“双节”假期中,每天近百张票有时早早就会售空。
记者发现,层出不穷的新形式、新玩法让城市历史文化从沉睡中醒来,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重庆重庆》在超1000平方米的大型水幕全景舞台中,融入声、光、电技术,在山水相映、情景交融间赢得掌声阵阵;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利用旋转交错的立体舞台让观众“沉浸式”穿越到1949年的山城,感受红岩英烈的精神力量,演出几乎座无虚席。
公共服务“秒变”旅游服务
记者在微雨中来到解放碑商圈时,这里已被人流包围。游客施金秀和朋友兴致勃勃地举起手机,拍摄了一段抵达解放碑的视频。施金秀的头发有些凌乱,眼里却满是兴奋,“知道假期人多,以为会堵车,但从火车站打车来解放碑比想象中畅通。”
伴随群众旺盛的出游意愿,重庆迎来大量游客,公共服务如何丝滑切换到“旅游模式”?
假期开始前,重庆铁路、高速、交巡警等部门发布假期出行提示,倡导本地市民错峰出行;重庆轨道交通多条线路运营时间延长,让游客看完夜景有车可乘;渝中区主要拥堵路段实施分时段交通管制……在重庆街头,主要公共交通路段均已增派交巡警力量,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保障交通顺畅,确保游客出行安全。假期前,渝中区、南岸区等重庆热门旅游区县就提前开展交通整治、生产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从多个方面保障游客安全。
“假期出来旅游,我们期盼的是既要玩开心,还要保证安全。”来自河南的焦先生站在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上观赏城市夜景。
节假日人车流量暴增易导致景区人行道拥挤,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长假首日晚上,渝中区对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双向交通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再现“封桥宠粉”场景,以往车流穿梭的大桥变身人行步道,方便游客在桥上行走、观景、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