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用中国智慧共建“核美家园”

  

  编者的话:将核能发展为可供人类大规模使用的清洁能源乃至终极能源,是中核集团开发核技术促进全人类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多年来,中核集团凭借出色的核设施安全运行记录,在公众中塑造了对核技术的信任。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环境,与全球同行共同推进核技术创新发展。在全球加速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提出“核美家园”合作愿景,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外景图(图源:福清核电)

  1

  为全球核能发展提供“硬科学”支撑

  通过40多年发展,中国核电产业规模、技术能力、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在全球核能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各国发展核能的条件和能力也不尽相同的全球核能发展格局,中核集团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均衡普惠、开放共享的理念,主动推进国际合作,以实现全球核能发展目标。

  据了解,在今年9月中旬即将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期间,中核集团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举办中国核科研设施国际开放发布会,面向全球同行开放4大类12个核科研设施,吸引国外机构和专家学者来华开展国际合作活动。

  此次开放的中国核科研设施中,包括世界主要中子源之一的中国先进研究堆;可广泛用于中子活化分析、核仪器仪表测试、放射性同位素制备、反应堆相关教学培训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可开展材料、燃料辐照考验和低温供热研究的49-2泳池式反应堆;可用于开展低注量率材料辐照考验、单晶硅辐照掺杂、同位素辐照生产、核电操纵员培训等科研及生产活动的泳池式试验反应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参与范围最广的地下实验室之一的中国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实验室;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开展放射性核素在相应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模拟,为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支持的大气、水环境及放射生态学模拟研究平台;主要由10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在线同位素分离器、HI-13串列加速器及超导直线加速器等组成的亚洲唯一在运行的在线同位素分离型放射性核束装置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BRIF);包括高温高压热工水力试验装置、非能动安全系统试验平台、严重事故系列实验平台等多个实验装置在内的热工水力与安全共享试验平台;可开展相关可靠性试验鉴定和研究的核级设备鉴定配套试验设备设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安全壳模型的安全壳结构性能实验平台以及可直接用于研究安全壳大空间热工水力行为等试验验证工作的安全壳热工水力综合实验装置。

  据了解,此次面向全球开放的中国核科研设施中,有多项设施已达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举措既被认为是中核集团对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化理念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也被认为将为全球核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核集团愿以此为契机,与世界共享科技成果,与全球的科研机构、核能企业以及各位专家同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介绍称。

  2

  为能源变革勾画美好前景

  如果说面向全球开放核科研设施,是中核集团在“硬科学”领域为全球核能合作共赢提供强劲“核力”。积极与核能强国携手开展战略规划类合作,则是中核集团在“软科学”领域为全球核能发展勾画美好前景。

  今年5月,中核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面向全球共同发布《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的背景下,蓝皮书以开创性的尝试,揭示核能技术对能源成功转型的作用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蓝皮书以过去70余年各国发展核能促进节能减排的实践为基础,以翔实的研究数据和丰富的案例表明,核能作为一种基荷能源,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安全保供优势。

  特别是为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降低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成本、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确保电力生产稳定且能量密度高以及节约关键矿产资源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蓝皮书还面向全球提出倡议:一是中法两国共同主张全球每一个国家都有资格发展核电,但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它的安全性,即一定要在可靠的安全监管下发展核电。二是向全世界指明,核能能够有效支持低碳发展。中国的华龙一号、快堆、高温气冷堆、小堆和核聚变等核能技术都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案。三是呼吁解决气候变化引发的危机已刻不容缓,实现能源变革势在必行,发展核电无疑是有效途径。

  3

  与全球同行共寻“终极能源”

  核技术领域是当今世界上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集中度最高的科学领域之一,其中,被誉为全球最大“人造太阳”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以下简称“ITER”),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规模和影响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吸纳了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七个成员参与其中,承载了为全人类寻找终极能源的美好愿望。

  我国于2006年正式签约加入ITER计划,自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始终恪守国际承诺,与国际同行齐心协力。截至目前,我国承担了ITER建设阶段9.09%以及运行、退役阶段10%的经费。中核集团还接连承担该工程核心部段的安装、组装工作,为ITER计划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今年2月,ITER组织又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核工程在成功安装ITER计划心脏设备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的安装任务。中国人也再次为ITER计划顺利推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合同的顺利签署,意味着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成为目前ITER项目主机安装的唯一承包商。”中核集团总经理申彦锋介绍称,全面参与ITER项目,将极大提高中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的参与程度与贡献度,推动构建聚变命运共同体;同时作为我国聚变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夯实了我国聚变装置建设的工程根基,为国内聚变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推动我国聚变工程建设能力再上新台阶。

  4

  与IAEA携手合作

  今年恰逢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简称“IAEA”)的40周年,在这特殊的年份中,加大开放力度,响应IAEA号召,进一步展示中国核技术促进人类繁荣及健康的突出贡献,也是继承和发展双方良好合作的应有之义。

  8月26日,一场名为“核美家园”的国际传播媒体行活动在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正式启动,IAEA公共信息和通信办公室主任苏菲·德拉卡姆贝女士受邀参加这次活动,并与全球多国的学者、媒体一同走进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中核工程华龙一号创新成果、中核海得威以及多家国家原子能核技术中心等中国涉核单位,一同探寻中国核工业造福民众的应用发展之路。

  “在中国加入IAEA40周年之际,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在和平发展核能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苏菲·德拉卡姆贝表示,IAEA高度重视和国家原子能机构、中核集团的伙伴关系。公众对于核能的信任是实现IAEA使命的关键,因此IAEA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向全球公众传递准确透明和及时的信息。她了解到,中国也致力于提升核科技传播能力,打破核科学的壁垒和神秘感,加强公众沟通。在此背景下,希望能与中国涉核企事业单位在新闻和公共信息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传播核能准确信息,增强国际理解和支持,提高公众对核能的认知,助力推动全球核能技术的进步和共享。

  “我们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目前唯一实现核电‘走出去’的企业。”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潘建明表示,40年来,中核集团深入广泛参与中国与IAEA在核能、核技术应用、技术合作、核安全等各领域开展的合作,推动中国核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和平利用原子能、造福全人类、建设核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5

  进一步推动健康领域应用

  近日,中核集团下属中核海得威研发的新一代碳-14幽门螺杆菌诊断技术获准上市,这是中核集团在核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式成果,也是核医疗技术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为民众提供健康产品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中国的核医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在一些政策性的文件发布后,整个产业持续走热。”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文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很多公司、科研机构乃至高校都加入到核医疗的产业链,中国的核医疗发展步入了一条快车道。

  这其中,中核集团无疑为中国核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核动力”。据了解,目前我国主要有五座可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制备核研究堆,其中有四座归属于中核集团。

  “中核集团在核医疗方面也在积极寻求和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合作。据统计,目前我们的合作对象已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非洲国家,也有亚太地区国家,还有一些南美、欧洲和北美国家。”中国同辐领导班子成员常立明表示,中国在积极将这些朝阳行业带给全球南方的发展中国家,这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国家民众的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带去更具长久生命力的新兴产业,相关合作也将成为南南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国际影响力。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范安琪

  审核 | 高雷

  编辑 | 吴锦